何谓莱姆症?
莱姆症为由Borrelia burgdorferi菌所引发之感染性疾病,这些细菌是经由扁虱的叮咬而传染,主要为一种学名为Ixodes scapularis的扁虱为媒介。由于扁虱非常的小,且被它咬到通常没有感觉,故某人出现莱姆症症状时,通常不记得曾被扁虱咬过;莱姆症最常发生于美国东北及中西部,虽然在美国每个州都曾报告过有此病症出现。
莱姆症最初感染症状为出疹子,医学上称作红斑(erythema),此红斑通常自叮咬处向外散布,形成中央空洞的形状称之为‘靶心’;虽然出红疹的部位不常感到发痒或疼痛,但仍会出现较普遍的症状如:发烧、肌肉疼痛、疲倦及头痛。
当莱姆症恶化时亦可能引发下列疾病:脑膜炎、脸部神经瘫痪或其他神经性问题、心脏炎(一种心肌发炎疾病,可造成心率不整);这些状况通常在最初感染的数周到数月间出现。疾病发展末期亦可能引发关节炎,特别是在膝盖或髋骨部位会有肿大现象;神经性问题在莱姆症末期较不普遍,但有时会出现记忆力及集中力缺乏的症状,这些末期神经性莱姆症候群几乎会影响所有已受到早期莱姆症影响的患者,有些病患仅有上述的某些状况,很少有患者会经历所有的疾病阶段。
近来莱姆症感染引发许多公众的关切及疑惑,莱姆症并不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亦通常不会造成慢性疲劳症候群或其他难以定义的疾病;它确实是一项独立出来的疾病,能造成特异性的征候及症状,故任何无法解释的医学状况都不应嫁祸给莱姆症。
症状
早期莱姆症会出现上述的红疹,伴随类似感冒的症状,进一步可影响到心脏,有些患者较严重可能会昏倒或感到晕眩;当莱姆症造成关节炎通常会影响较大型的关节如:膝盖或髋骨,且一次仅会影响一个关节,受影响的关节典型会造成肿大且移动时会感到疼痛;莱姆症亦可能造成颜面瘫痪、头痛及严重颈部僵硬(此状况常误导医师认为是脑膜炎);莱姆症末期会出现神经性症状如:记忆及集中力受损,偶尔造成特异性神经缺陷。
故于临床上,典型莱姆症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期:出现皮肤红疹及类似感冒的症状。
第二期:神经性、心脏及肌肉骨骼症状(神经出现灼烧及刺痛感、暂时性心跳减慢及关节发炎)。
第三期:关节炎及其他神经性症状(嗜睡,注意力无法集中且记忆力丧失)。
莱姆症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肤红斑,但仅有百分之三十的患者有典型的‘靶心’症状,这些早期的症状通常在扁虱叮咬后数天到一周内出现,症状严重度及持续期变化很大。若未接受治疗,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会超越第一期进入第二及第三期,但若接受治疗,一般这些症状会在数周内消失。
危险性
调查美国每年莱姆症病例报告发现,目前此病的发生率已为1982年的二十倍,自1993年起至1997年止,美国每年平均约有一万两千五百个病例报告给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在美国,此病大部分集中于东北、中亚特兰大及中北部区域,还有一些加州西北部乡镇。
大部分B.burgdorferi的感染被认为是在居住处附近进行居家维护、娱乐及休闲活动时暴露于带原扁虱的结果,因此,住家周围若有树林或茂盛树丛很有可能有扁虱出没,因而增加感染莱姆症的危险性,除此之外,参加户外活动如:爬山、露营、钓鱼及打猎,以及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如:野外及公园管理员都为莱姆症的高危险群。
莱姆症扁虱之生活周期
了解传染莱姆症之扁虱的生活周期对于熟悉感染此病的危险性及找出预防患病之道是很重要的;这些扁虱的生活周期为两年,成虱通常喜欢在秋天及早春于大型动物,特别是鹿,的身上吸血及交配,而后雌虱离开这些动物到地面上产卵,在夏天来到之前,但会被孵化为幼虫(larvae)。
幼虫通常在老鼠及其它哺乳动物或鸟类身上成长,之后变得不活动直到下一个春天蜕变为若虫(nymph);于春末及夏天,若虫生活在小啮齿类及其它小哺乳类及鸟类身体上,并于秋天蜕变为成虱,完整生活周期为两年。
当扁虱的幼虫及若虫生存于受感染的小动物身上,特别是白脚鼠类,便会被莱姆症细菌所感染,此细菌会随着扁虱的成长蜕变一直保留在扁虱体内,受感染的若虫及成虱于是会经由叮咬而传染莱姆症细菌给其它小型啮齿类、其它动物及人类。
预防之道
当走在扁虱出没区域,请将长裤裤管塞入袜子里以保护腿部,穿鞋子及长袖,扁虱通常喜爱白色或亮色,这使得它们很容易自衣服上除去。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除去感染及预防二次或三次感染;医疗药物包括:tetracycline、cefuroxime或小孩使用amoxicillin。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